Things 3

Things 3 或许不适合你

如果你有下列需求,那么请不要选择 Things 3

  • 你更需要被动地提醒,而非主动去查看自己的待办事项。
  • 你大多数的项目都包含着上百条待办事项,极端依赖各种筛选功能来让自己聚焦于当下究竟该做哪一步。
  • 你的大多数待办事项与项目需要多人协作,同步跟进,而并不需要一套管理个人事务的 GTD 系统。

Things 3 入门 - 基本概念和用法

任务

入门用法特别简单,打开 Things 点左边的 Inbox,然后开始创建任务,设置一个完成时间也可以加个标签,任务处理完之后点一下完成。

边栏

Things 的边栏可以分成三个体系:

  1. 收件箱 - 临时存放或不用分类的琐碎事项,存放脑子里要做的、想做的、简单的、重要的所有任务的地方
  2. 时间点
    • 今天 - 时间聚焦到今天
    • 计划 - 可以理解成日程安排,有具体时间点的事项。可以整合系统的日历一起显示
    • 随时 - 随时可抽时间完成的事项以及本周临近截至时间(Deadline)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
    • 某天 - 用来归集不需要时间点约束的未来待办事项
  3. 分类 - 创建区域来对项目进行大的分类
    • 区域 - 实现事项的大分类,例如,家庭、工作这样的划分
    • 项目 - 这还用解释吗

项目

项目层级:项目 -  备注 - 标题 - 待办  - 子项,其中备注、标题、子项是可选项。标题用来区隔项目的阶段可以独立归档,子项则实现对待办事项的进一步细分。

记录和提醒

提醒又有日程安排和闹钟两种形式,前者具体到那一天,后者具体到那一刻。Things 中日程的部分体现在「计划」当中,通过设置还可以和系统的日历集成到一起来显示。

操作逻辑上,具体待办事项的填写对话框中,点开「日历」图标后如果你直接选「添加提醒事项」可以设置具体的时间点,然后再选择日期(默认是当天);如果直接选日期就默认是全天事项。

重复项的设置并没有包含在快速创建的事项对话框当中,打开具体事项后需要点击底栏的 … 来选择重复。

标签

区域、任务、项目都可以加标签,标签还支持分级,通过搜索标签可以跨越现在的分类结构。 单个任务能继承所在项目或区域的标签。标签可以用来体现事务的关联因素,例如:人、设备、空间地点、重要性等等,和区域重合也没有关系,区域侧重于页面物理上的区隔便于组织和显示。

Things 默认为我们添加了几个标签:Errand 差事、Home 家事、Office 公事、Important 重要、Pending 待定。

快捷键

  • ⌘ + N: 创建 todo
  • ⇧ + ⌘ + N: 创建 heading
  • ⌥ + ⌘ + N: 创建 project
  • ⌘ + Enter: 进入或退出编辑todo(heading)模式
  • ⌘ + 数字1-6: 切换边栏
  • ⌘ + /: 隐藏或显示边栏
  • ⌘ + .: 完成 todo
  • ⌥ + ⌘ + .: 取消完成 todo

URL Scheme

利用 URL Scheme 工作机制,可以从其他应用中随时查看、调用 Things 中的任务。

  • Linking to Things。从其他应用中链接 Things 里的各种列表
  • 自动化协同工作机制。比如:配合 alfred 之类的软件,快速添加任务
  • 从其它应用中传递数据。比如:可以从 MindNode 导入到 Things

另外,利用 Link Builder 可以自制一条个性化的 URL。

Things 进阶 - 行动逻辑

「时间」通过时间 when 选框来设定 Jump Start,「领域」通过移动 move 选框来置入。两者不再互相混淆,when 与 move 两个单词很清晰的说明了它们的差异与作用。

它们是对一条待办事项最基础的处理,你会发现只有至少调整两者之一,待办事项才会被移出收件箱。同时他们也是最基础的筛选机制,会默认出现在侧边栏。

时间的行动逻辑

Today

显示今天要做的任务,它的本质是一张经过筛选处理的行动列表。Today 列表中加入 This Evening 的概念,以区分白天(工作)与夜晚(私人)不同特性的待办事项。

它强调的是当天用户要做什么,而不是今天要完成什么。

Upcoming(Scheduled)

预定某个日期才开始的任务以及可自定义规则的重复性任务。

Anytime(Next)

没有明确开始日期,但接下来需要做的。因为 Today 并不是强调一个确切的日期,所以 Anytime 中会包含 Today 列表中的待办事项,但不会包含 Upcoming 中的待办事项。因为 Upcoming 中的事项还未到开始日期。

Someday

与 Anytime 的区别在于,它强调了一种 总有一天会做吧 的时间属性。它的存在是免你遗忘那些未来可能会做,但目前还没什么头绪的待办事项。

所以在其他筛选列表中,这些待办事项也会被默认隐藏,不会干扰用户的注意力。随着行动的推进,当你主动打开这张列表浏览,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组织其中的内容,以安排未来的事项。

领域的行动逻辑

完全由用户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手动生成。以「目的」为线索,区分归纳不同的待办事项。通过完善的「领域」定义,用户可以更有条理的知晓自己究竟在 Get 什么(目的)Done。

依范围从小到大,行动可被归入:待办事项、项目、领域。你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一个个容器,而且彼此可按层级嵌套,所有行动被有条理地置入其中。

项目 Project

是指一个需要由多条待办事项完成的稍大的具体目标。通过 Things 3 中的新特性,项目支持的复杂度得到极大提升。

领域 Area

更像是一个庞大的「愿意为其努力很长一段时间」的远期目标。to-do 是短期目标,Project 是中短期目标,那么 Area 就代表了长期目标。 「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」Area 代表的意思就是最后那个「千里」与「江海」。

比如:

  • 建立一个「财务」列表来关注你的理财计划
  • 建立一个「职业」列表来记录完成你在工作上的成长
  • 可以简单地将领域设置为「生活」与「工作」
  • 伴随当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,一些诸如「健身」、「美食」之类的兴趣领域,可以让你得到更好的平衡

排序

Things 3 极其强调一个动作:手动排序。通过手动调整待办事项的次序,来决定行动的主次与先后顺序。

标签系统

已经存在与 Today 列表内,你还是需要根据别的手段去判断当下自己究竟应该先做哪一件任务,这个「手段」就是标签。 官方按照地点、优先度、时间、精力四个维度给出了他们的经典 GTD 的标签。

我个人很少用标签的方式来过滤筛选任务,但标签也有自己的用处。比如:用人名来做标签,实现委托待办事项的功能。

Things 之外的甘特图

  • 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人
  • 每一行表示一个任务
  • 红色竖线表示今天应该完成的任务
  • 任务与任务之间的黑色箭头表示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,必需完成前面的才能完成后面的
  • 带中心黑线的任务表示已经完成的任务

通过这一张甘特图,我能一眼看出以下信息:

  1. 今天谁应该做什么任务
  2. 这个任务从什么时候开始,到什么时候结束
  3. 一个人在一段时间有哪些任务
  4. 应该先做哪些任务再做哪些任务
  5. 哪些任务可以同时做
  6. 这个任务是否被其他任务依赖,如果是,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推迟,必需按时完成或者提前完成,否则会影响后面的任务
  7. 每个任务已经完成多少还剩多少
  8. 大任务下面有哪些子任务
  9. 任务的里程碑是什么时候

干特图需要找其它的软件来处理,比如 OmniPlan

相关链接
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,请在支付宝公益平台找个项目捐点钱。 @Victor Nov 29, 2017

奉献爱心